高中阶段学习困难程度、强度、容量加强,学习负担及重压明显加重,不可以再依靠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讲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得常识、巩固常识的能力,拟定学习计划,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智学网整理了《高一物理上册教材模板》欢迎阅读!
1.高一物理上册教材模板
教学目的:
1、常识与技能
能熟练用打点计时器。
会依据有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
会处置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会设计表格并用表格处置数据。
会用v-t图像处置数据,表示运动规律
学会图象的一般办法,并可以用语音描述运动的特征。
2、过程与办法
初步学习依据实验需要,设计实验,探究某种规律的研究办法。
历程实验过程,准时发现问题并做好调整。
初步掌握依据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的探究办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实验的设计思路,领会物理学的研究办法。
培养依据实验结果作出剖析判断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探究目的:
探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研究小行车速度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有几种可能:
变化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变化等。可结合速度图象描述猜想。
提示怎么样测量出不同时刻的物体运动速度;后确定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挨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准时断开电源。
3、要预防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准时用手按住它。
实验过程:
1、附有滑轮的长度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用一条细绳栓住小车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适当的钩码,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上面。
3、把小车停在挨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2.高一物理上册教材模板
1.了解力是使物体运动状况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是什么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用途,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了解力的三要点,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了解重力产生缘由,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了解重心的定义。
5.初步知道四种基本相互用途力的特征和用途范围。
力的定义、重力产生缘由
1、力
1.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用途,力一直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有哪些用途,如重力、电磁力等。
力是矢量,其用途成效由大小、方向和用途点三个要点决定。力有哪些用途成效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表示力有哪些用途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有哪些用途线。
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有哪些用途点和方向,不可以表示力的大小。
2、重力
1.产生: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遭到的力。
2.大小:G=mg。
3.g的特征
在地球上同一地址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g值伴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g值伴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
有关原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水平分布。
地方确定:水平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水平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3、四种基本相互用途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用途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用途、强相互用途和弱相互用途
3.高一物理上册教材模板
1、教程剖析
本节教程选自普高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学)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程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解说了向心力的概念、概念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下面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教程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有哪些用途,并且如此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学情剖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拥有了探究向心力的入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用途。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备了肯定的物理思维办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同意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有一些是不对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定义带来困难。
3、教学目的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能说出向心力的概念、写出向心力的概念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有哪些用途成效;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习,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定义的学习技巧
通过用定义前后联系的办法得出加速度的定义,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看法;
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历程与体验出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
4、重点与难题
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用途成效。设定肯定运动情景,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来源进行举例说明,进行受力剖析。(重点怎么样落实)
难题:向心力表达式的验证。通过用圆锥摆粗滤验证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做匀速圆周运动讲解原理,剖析其在运动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测量数据与测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达式的正确。
5、教学办法与方法
教学办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方法:多媒体,讲述
4.高一物理上册教材模板
1、教程剖析
课标剖析: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剖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教程地位:《向心力》一节是普高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学2第六章曲线运动的重点、难题,具备承前启后有哪些用途。它既是本章常识的一个拐点,又是本章内容拓展的要紧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对圆周运动的表面认识上升到理论剖析,又能让学生从日常的圆周运动剖析提升到对天体运动及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的剖析及推演。同时,《向心力》一节可以充分体现力和运动的在物理学中的重要程度,是运动与力关系学习的好素材。
2、学情剖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理解了水平、力与加速度的关系,知道了描述圆周运动的每个物理量及其关系,认识了匀速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并且学生已经历程了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及后的成就展示的学习过程,拥有了处置问题的一般思路办法: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3、教学目的
常识与技能
1.知道向心力定义,了解向心力是依据力的成效命名的一种力。
2.了解向心力大小与什么原因有关,并可以用来进行简单的情景计算。
3.了解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的法向分力提供了向心力,切向分力用于加速。
4.了解一般曲线运动的处置办法。
过程与办法
1.通过对向心力定义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定义的内涵。并熟知处置问题的一般办法: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实验在处置问题中有哪些用途。
3.历程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普通的思维办法。并掌握用力和运动的看法来剖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历程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2.历程从特殊到普通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难题
1.教学重点
理解向心力的定义、公式及匀速圆周运动中供应求购关系,并可以用来进行简单的判断计算。会剖析向心力的来源
2.教学难题
理解向心力是一个成效力,会剖析向心力的来源,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供应求购关系
5、教学过程
6、课后作业
必做:课本P22页问题与训练:1、2、3、5题。
选做:课本P22页问题与训练:4题。
5.高一物理上册教材模板
常识与技能
1.依据有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常识处置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置数据,并合理猜想.
4.巧用v—t图象处置数据,察看规律.
5.学会画图象的一般办法,并可以用简洁语言进行讲解.
过程与办法
1.初步学习依据实验需要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办法.
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办法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
3.初步掌握依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办法.
4.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用途,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示规律,验证规律.
5.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考虑问题的习惯,并训练其考虑的全方位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纸带的处置、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办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革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讲解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系,可引申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融入社会.
5.通过历程实验探索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办法.
教学重难题
教学重点
1.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题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置、规律的探究.
6.高一物理上册教材模板
教学目的
1、常识目的:
1、理解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定义;
2、了解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能及怎么样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3、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的意义;
4、了解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它们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
2、能力目的:
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处置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2、用描点法描绘位移---时间图象,并能从图中获得反映出来的物理信息。
教学难题:
怎么样剖析物理图象而从中获得物理信息。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大家学习了机械运动的定义,并且了解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大家引进了质点和位移,一个物体运动时不但其地方在不断改变,其位移在随时间不断地改变,那样一个物体运动时位移和时间有哪些关系呢?这节课大家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2、新课教学
1、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阅读教程弄了解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用投影片出示图表并需要学生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相等时间内位移有哪些特征?
这是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状况,它的运动有什么特征:
学生剖析后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2.5s内的位移为50m,每5s内的位移为100m,每10s内的位移为200m任意相等和时间内位移都相等。
师:对,这种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板书: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假如有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每5s内的位移都是100m,那样这辆汽车肯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学生假如回答是,则举一反例让学生剖析。学生假如回答未必,则由一学生举例说明,并在黑板上作图说明。
小结:一物体假如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相等。
2、位移---时间图象
师:请同学们以上面图表所给出的数据,以横轴为时间轴,纵轴为位移轴,用描点法作图,看是一个哪种图象,s与t存在一个什么函数关系?
教师边看边指导,并且改变一组数据让学生在
同一坐标上作图,然后把同学所画的图象在投影仪上打出剖析。
学生:可以看出几个点几乎都在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
教师:同学们与大家在初中学过的函数y=kx对照,s与t有哪些函数关系。学生:s与t成正比。教师:对,这就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也可以用图象表示,借助图象可以比较便捷地处置实验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将来大家还会遇见更多的用图象来处置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的问题,所以,目前大家就要看重图象的学习。
教师:再请同学们剖析一下,这两条图线有哪些不同,这两物体的运动状况有哪些不同?小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线是一条直线,其倾斜程度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教师:从图象上大家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呢?
学生剖析后小结:可以了解任意时刻物体的位移和任意位移对应的时刻,可以了解哪段时间里的位移和一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3、巩固性练习
请同学们看图,说出各种图象表示的运动过程和物理意义。并模拟其运动的实质过程。
请两们同学上台模拟以下两图中所表示的物体运动过程,下面的同学注意察看并指出其错误。
师生共评:在甲图中,0时刻即开始计时,已经有了位移s1;AB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s与t成正比,t1时刻,位移为s2;BC段表示s没变化,即物体处于静止状况。CD段,物体匀速运动,位移愈加小,说明CD段物体的运动方向与AB段的运动方向相反,后回到起始点,位移为0。
所以物理图象主要观测办法是:看横、纵轴表示的物理量;第二看图象,从横纵轴上直接可获得的信息,联系实质,搞清物理情景。
教师:请同学们考虑位移—时间图线和物体运动轨迹是不是相同。
4、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汽车刹车时、飞机起飞时,其运动特点有哪些?学生:汽车运动愈加慢,飞机运动愈加快。教师:对,这就是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假如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就叫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还是直线吗?
学生剖析:变速运动中,位移s与时间t不成正比,一定不是直线,应是曲线。
概括:只须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肯定为直线,这是断定是不是是匀速
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依据。